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,總期待他人按自己要求做事,注定相處痛苦。
人越長大越會發現,世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。有些事情越是強求,越是容易被其所困。
和人相處也是一樣,想要改變一個人并非易事,甚至會適得其反。
人人生而不同,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,別將自己的手隨便伸進別人的生活里。這包含了對一個人的尊重。
除了那些不能忍受的陋習,在一段關系中,你總會看到對方和你步伐不一致的地方。
你也許不理解,但是你必須給予尊重。因為對方也在看到你與他的不同。
楊絳先生在《我們仨》一書中,分享的一件生活瑣事。
楊絳平日里喜愛整潔,常將毛巾疊得有棱有角。
但每次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阿瑗用完毛巾后,總是隨意一搭就完事兒。
楊絳因此說了他們好幾次,可當她發現錢鐘書和阿瑗根本沒聽進去后,便也不再要求她們。
反而是自己默默把毛巾疊好,再放回去。
作家特德·姜在《你一生的故事》里說道: ? “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,但又意識到差異并不重要?!?/span> 人生在世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。 你喜歡的,未必是別人喜歡的;你追求的,也未必是別人想要的。 真正成熟的人,不是沒有想過改變別人,只是他們深知,自己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任何人。 所以,選擇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。 “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開放,這個世界才會有參差多態的美?!?/span> 什么關系,就保持什么樣的距離,這是中國古人所定義的界限感。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曾分享過一個典故,在中國人的稱呼里,很多都是用距離來定義關系的。 比如稱皇帝為“陛下”,因為見皇帝你只能走到宮殿的臺階前; 見皇帝的孩子,可以走到殿里,所以稱“殿下”; 互相尊敬的同輩朋友,能一起在閣樓里聊天,所以叫“閣下”; 一個孩子可以伏在父母膝前,所以是“膝下”。 心懷分寸感和界限感,適當地保持距離,這樣的相處才是正常且會長久的。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,傾聽而不惟命是從; 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,緊密而不混淆;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,慈愛而不包辦; 和我們的朋友,相知而不逾界。 真正成熟的相處之道,是心中有邊界,生活有張弛;是既能有乍見之歡,更能經得起久處不厭。這是人生最聰明的活法。 說到底,“我”才是一切的根源。 與其較真我們無法改變的環境、他人,不如學習如何接納。 無法改變風的方向,那我們想辦法調整帆的方向;無法移動山的位置,那我們繞路過去。 改變可以改變的,改變不了的去改善,不能改善的去承擔,不能承擔的便接納。 然后,一路高歌,一路陽光。